王晶大導演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港片”了,只有華語片。
的確,失去了內(nèi)地的市場,所謂的“香港制造”騰挪輾轉(zhuǎn)的空間逼仄而局促,難以打開局面。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港片”要生存下去,就要適應內(nèi)地的市場,從而融入并推動內(nèi)地電影市場的發(fā)展。
純粹的港片,對于一個年齡段的人來說,可能會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這樣的吸引力是否能夠促使他們?nèi)ベ徠庇^看?
另外,對他們而言,懷舊也許比追求新鮮感更重要,而沒有新鮮感的“港片”,似乎就更難吸引到年輕的觀眾。
在這些意義上,今年元宵節(jié)上映的電影《風再起時》,似乎就是一個證明。
也許,這部由郭富城、梁朝偉兩大影帝主演的巨制,從一開始定調(diào)就走錯了方向,比如,這樣的一部所謂的“史詩級”電影,是否適合用較文藝的手法拍攝?
在許多時候,導演是很難做到藝術與市場的平衡的,犧牲一個,抓住另一個,才具有導向性。比如王家衛(wèi)與王晶各自的作品。
況且,《風再起時》面臨的窘境,可能還有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
不合天時
很難說在元宵節(jié)上映,是給了《風再起時》一個好的檔期。
在前面,《滿江紅》、《流浪地球2》、《無名》等幾部電影“廝殺正酣”,并且“糾纏不清”,但這幾部春節(jié)檔電影的口碑都不錯,“實力”、“流量”、“題材”等都不缺。
因此,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風再起時》倉促上映,似乎有些“重心不穩(wěn)”。
已經(jīng)在春節(jié)檔觀看了這幾部電影的,未必會再掏錢看《風再起時》;未看過,或者只看了一部的,也不一定會選擇《風再起時》。
所以,在這個時間上映,只能說它“生不逢時”。
不接地氣
《風再起時》的“港片”成分極高。
但它的故事已經(jīng)被翻拍了太多次了。
可以說,許多人都能探出它的“老底”了。
這樣的故事,可能本身就不具備太大的吸引力。
更何況,它還是一個屬于香港的“土生土長”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對于許多內(nèi)地觀眾而言,很難用“接地氣”來形容。
缺少人氣
對于《風再起時》而言,最大的賣點,應該是兩大主演郭富城、梁朝偉。
兩位影帝的表演的確可圈可點。
但這是商業(yè)片還是文藝片?
那么,郭富城跨年齡段的表演與梁朝偉憂郁的眼神的受眾到底是誰?
郭富城畢竟不是三十幾年前與劉德華演《雷洛傳2》時的那個翩翩少年了。
那么,在“帥”真的能當飯吃的年代,郭富城與梁朝偉還不如再帥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