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
歐美影視作品,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中國元素。
皮克斯大作《青春變形記》,剖析中式親子關(guān)系……
最近,又有一部美國電影,直接以中國人為主角。
頻頻cue到老莊哲學(xué)、茶葉文化。
配樂還用到了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
以濃濃的東方美學(xué),講述了一個別致的科幻故事——
《楊之后》
After Yang
導(dǎo)演郭共達,早年憑借大神級混剪視頻,成為外國影迷圈網(wǎng)紅。
如今執(zhí)起導(dǎo)筒,又連續(xù)入圍戛納、鹿特丹等頂級國際電影節(jié)。
可以說是最值得關(guān)注的亞裔新銳導(dǎo)演之一。
郭共達與約翰·趙
這部新片走科幻路線,爛番茄新鮮度85%,MataCritic綜評84,口碑相當亮眼。
主人公楊,看上去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男性。
實際上,他是一個家庭陪伴型機器人。
被一對夫妻買回家后,主要負責(zé)陪伴他們領(lǐng)養(yǎng)的中國女孩。
只是,影片一開始,他就宕機了。
原來,他是圖便宜買來的「翻新」機器人,無法送回正規(guī)廠家修復(fù)。
送到小作坊,又被告知修不好。
全家因此都陷入了離別的悲慟中。
機器人與這個家庭的關(guān)系,也在告別的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出來。
透過楊的記憶條,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情脈脈。
在這個家庭里,楊不是機器人,而是家人。
家庭舞蹈比賽時,楊是不可或缺的一員。
全家福當中,也有留給楊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他是整個家庭的精神紐帶。
父親從事茶葉生意,而楊深諳中國茶文化。
他們會暢聊茶葉當中蘊含的各種學(xué)問,對傳說中「中國最好的茶葉」心馳神往。
父親還打算將自己的茶藝傳給他。
母親是家庭的主心骨,操心著家中一切瑣事。
但也會在深夜和楊交心,探討深奧的哲學(xué)話題。
兩人從蝴蝶標本,聊到《梁祝》的凄美愛情故事,交換著對生命的理解。
而對家中小妹來說,楊是最貼心的哥哥。
夜里口渴時,輕喚一聲,他就會馬上起來陪她。
他們同為中國人。
楊會教妹妹中文,給她講關(guān)于中國的一切。
幫她克服身份認同困境。
他能給小妹一定的歸屬感,讓她不再孤獨。
楊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個家庭的一分子。
甚至直到他宕機后,人們才被迫意識到——他是一個機器人。
他的身體被剖開,里面滿是精巧的裝置。
他一直作為商品,周轉(zhuǎn)在不同的家庭中,經(jīng)歷了幾代人生。
第一個家庭中,楊有一個弟弟。
楊陪伴著他,從一個小孩,變成帥氣的大人。
也在這個家庭中,楊遇到了自己的初戀。
最后,見證了戀人的死亡。
到了第二個家庭中。
楊因為一直沒有走出失去戀人的傷痛,遲遲無法正常運作。
短短幾天,就被退貨了。
修復(fù)完好后,才來到第三個家庭,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家庭。
在這里,楊慢慢重啟了愛意和溫柔,成為一個完美機器人。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除了新的家人,楊還會自主交友。
在他的深層記憶里,有一個女孩的身影。
他們之間有很多愉快而美好的回憶,但卻不為人知。
父親幾番周折,找到了這個女孩。
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孩是克隆人。
而她的本體,正是第一個家庭中離世的戀人。
也就是說,楊有自主去愛的能力,也會受傷,會痊愈。
父親內(nèi)心極為震動。
他不禁問道,楊是否曾為自己無法成為人類而痛苦?
沒想到,得到的回應(yīng)卻是輕蔑的一笑。
克隆人女友拆穿了人類的自以為是。
「我們總以為其他物種想要成為人類,成為人類有什么好呢?」
的確,楊的記憶條里,儲存著人類世界的種種不完美。
比如:社會的狹隘偏見。
作為被領(lǐng)養(yǎng)的中國女孩,楊的妹妹在學(xué)校里被人嚼舌根,說她不是父母的親生女兒。
她為此耿耿于懷。
以及,家庭陪伴缺失。
楊的父母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女兒。
有了楊之后,又過于依戀楊,花在女兒身上的時間更少。
還有,工作與信仰的背離。
父親靠賣茶葉維生,他對茶葉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
但客人不懂這么多,只想買方便的茶粉。
他的生意毫無起色,他也為此悶悶不樂。
而人類最大的缺陷,是有限性。
再美好、強韌的生命,也無法抵御疾病和衰老。
塵歸塵,土歸土。
一切存在最終都會歸于虛無。
楊作為一個機器人,同樣有使用期限。
他本可以理性看待,旁觀人類的千瘡百孔。
可他仍舊主動選擇融入周遭環(huán)境,并且不斷提升學(xué)習(xí)、交流能力。
他與每一個人的交談都溫柔、體貼,真誠。
在家庭合影時,他曾意識到自己的局外人身份。
但馬上就能調(diào)整情緒,敏銳地共情他人,接納當下。
楊用「嫁接」來形容這個家庭。
一根樹枝,嫁接到不同種類的樹上。
乍看格格不入,但時間久了,就成為一體。
而且,對這根樹枝來說,無論是以前的樹,還是現(xiàn)在的樹,都一樣重要。
片中所呈現(xiàn)的三口之家,父親白人,母親黑人,妹妹黃種人。
在外人眼里,這樣的家庭組合或許很是扎眼。
但對每個家庭成員來說,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彼此早已心心相印。
楊在安慰妹妹的同時,也在深入理解和調(diào)試自己的位置。
從一個記錄、陪伴的功能性機器人,被擁到溫暖光亮的草地上。
顯然,他是被愛著的。
也因此才會以機器人不該有的感性深愛著別人。
楊與人類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使得他的機器人身份不再重要。
科幻外殼下,「家庭」才是這部影片的核心主題。
片中,關(guān)于家庭的點點滴滴,都源于楊的核心內(nèi)存條。
原本它僅有幾秒鐘的記憶,無法長期記錄。
但它卻奇跡般地儲存了一切。
楊走后,父親戴上設(shè)備,一遍遍觀看楊的回憶。
家人的背影、妹妹的笑臉、斑駁的光影、紛飛的蝴蝶……
這些畫面也激活了家人塵封的記憶。
父親發(fā)現(xiàn),楊才是連接這個家庭的真正紐帶。
他的形象也因而更加鮮活、生動。
人與機器人失去了原始意義上的主從關(guān)系。
各自記憶的交鋒中,形成了一種互相難舍的羈絆。
就像莊周夢蝶,一時說不清是楊在他們的記憶里,還是他們在楊的記憶里。
在回憶的拼圖拼湊出楊短暫而美好的一生后,離開不再是一件憾事。
就像他對媽媽說過的,「有無相生」。
結(jié)束即是開始。
毛蟲羽化成蝶的那一刻,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以翩躚。
楊留下記憶的同時,也將生命永駐在每個愛他的人的心里。
影片以含蓄蘊藉的東方美學(xué),不動聲色地回應(yīng)了科幻電影的永恒命題:
人與機器人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
人的特殊性不在人自身的優(yōu)點或者缺陷。
而存在于愛你的人的內(nèi)心,存在于那些互相印刻的回憶里。
這和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工智能》
因而,撕去科幻這一堅硬冰冷的外殼后,影片更像是一部散文詩一般的家庭影像。
溫柔細膩的鏡頭,娓娓道來生命的暖意與光澤。
同時也試圖以中國哲學(xué)拆解文化、血緣身份認同等尖銳的社會矛盾。
它讓我們看到,標簽之下,實則萬物齊同。
人是可以摒棄社會規(guī)約,自己建構(gòu)內(nèi)在生命秩序的。
以情感聯(lián)結(jié)疏離的血緣,以記憶延續(xù)停駐的時間。
最終,有了愛這一經(jīng)久不變的武器,「死亡」便不再構(gòu)成真正的威脅。
由此也可見,當中國元素不再是簡單的符號堆砌奇觀,而是以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核有效參與到敘事中時。
才能釋放出真正的多元文化的魅力。
也能為愈發(fā)同質(zhì)化的科幻電影,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