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受關注的女明星,非大S莫屬。
婦女節(jié)當天,宣布閃婚,震驚全網(wǎng)。
至今,和丈夫具俊曄還未見面。
據(jù)男方透露,兩人只在中國臺灣待兩個月。
而后就回韓國開始新生活。
此言一出,又掀起一番爭議。
不少網(wǎng)友都指出,韓國媳婦,出了名的難當。
家務重,地位低,婆婆很難搞……
這可不是網(wǎng)友瞎腦補。
最近一部新出的韓劇,就拍出了「韓國媳婦」所遇到的種種難題。
比起網(wǎng)上的描述,有過之而無不及。
甚至出現(xiàn)了「女人不能上桌吃飯」的場景。
令許多亞洲女性感同身受。
堪稱加長版的《82年生的金智英》。
豆瓣評分連著兩季8分+,評論區(qū)大呼劇情照進了現(xiàn)實。
一口氣追平后,不得不說,婚前必看——
《兒媳記》第二季
???? ??
這是一部改編自人氣網(wǎng)漫的韓國短劇。
每季12集,每集20分鐘。
短小精悍,節(jié)奏明快,但也不失深刻。
講述女主思琳和男主具英婚后的生活。
他們是大學同窗,畢業(yè)后進入了不同的公司。
但一次機緣巧合,他們再次相遇,并且一拍即合。
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婚姻殿堂。
誰知,童話般的收尾成了現(xiàn)實噩夢的開端。
婚后,思琳學會了一個詞「兒媳期」。
「期」相當于「青春期」「更年期」的「期」。
它意味著,一個女人成為兒媳婦后在婆家經(jīng)歷的苦難。
第一季中,思琳的遭遇,堪稱大型恐婚現(xiàn)場。
起初,思琳為博得家人好感,主動施展廚藝。
誰知,人人都覺得她進廚房理所當然。
思琳居然順理成章地成了婆家的專用廚師。
不僅要給公婆做飯、洗碗,還要給小姑子切水果。
婆婆的生日,甚至是公婆的結婚紀念日都是她來操辦。
思琳畢竟還是上班族,如此大的消耗讓她覺得分身乏術。
但偏偏所有人都是如此,她也只能隨大流。
到了第二季,思琳懷孕了,故事又有了「恐育」的走向。
因為是意外懷孕,思琳的整個人生規(guī)劃都被打破了。
原本就有些焦躁不安。
如今還得忍受生理不適和生活的不便。
身心疲倦,沒有食欲,頻繁孕吐。
向來在職場如魚得水的她,也錯過了最好的職業(yè)上升期。
一次,上班途中,因為孕吐耽誤了時間,她沒趕上一個重要會議。
領導委婉地問她可否將手頭的項目轉給其他人,罔顧她在這個項目上花費了多少心血。
再看看身邊的同齡媽媽,都讓她愈發(fā)感到不安。
同事在上班時間還得兼顧孩子的消息。
即使工作再賣力,也擔心會被人說不專心干活。
好友生了雙胞胎,也面臨「喪偶式育兒」。
每天困在家里,被哇哇的哭聲整得焦頭爛額……
然而,不論是新婚期還是懷孕期,思琳的丈夫都無法與她情緒同頻。
他甚至比以前還快樂一些,因為自己有個乖順的妻子而沾沾自喜。
在思琳懷孕后,他迫不及待地告訴親友。
為了慶祝喜訊,和同事在外面暢飲啤酒。
很晚回家后,還興高采烈地拿出小鞋子和兒童書。
他興致勃勃地表示要給小孩讀書,完全沒注意一旁的思琳已經(jīng)滿臉倦容。
思琳的婆婆更是成了她痛苦的導火索。
早早就催生的她,如今心滿意足。
特意為思琳下廚,準備了飯菜和補品。
見思琳不愛吃,還略帶威脅地勸誡她,「為了肚子里的孩子著想,就算不喜歡也得吃。」
婆婆甚至擔心,思琳的食欲不振會影響到具英。
打來電話不是慰問懷孕的兒媳,只是想讓她的兒子多吃點飯。
雖然血壓已經(jīng)蹭蹭往上飚了。
但反抗這樣的「兒媳期」,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思琳的大嫂,就堪稱現(xiàn)代兒媳楷模。
路見不平,不吐不快。
自從發(fā)現(xiàn)在婆家的待遇和傭人無異后,她會直言拒絕任何需要出力的家庭聚會。
我行我素的后果是,家人和外人都對她冷眼相看。
可就算是向來一意孤行的大嫂,在生了孩子后,生活也失控了。
她原本堅持夫妻兩人帶孩子,實在沒時間,再請看護。
但沒想到,丈夫根本不上心,為了聚餐,隨手就把孩子丟到老人家。
而且不可避免地又遭到一陣冷嘲熱諷。
畢竟,她反抗的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
而是穩(wěn)固的父權和男權社會。
種種不公早已內化為很多人心中的理所當然。
劇中,多個室內場景極具諷刺意味。
家族聚會的時候,所有的男人,無論長幼,都坐在主桌上。
而女人,只能圍坐在一旁的小桌子上。
婆婆一天到晚在廚房里盤桓。
公公永遠在客廳看電視,喝啤酒。
有親友來,他會吆喝婆婆準備飯菜。
當婆婆累了說點外賣時,他會不滿地表示,家里就有吃的,為什么要去外面吃。
好像家里的食物都是憑空冒出來的。
思琳的老公具英,雖然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
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從小被告誡「男人不應該到廚房」。
因此,他幾乎什么家務也不會,甚至沒有養(yǎng)成吃完飯收拾碗筷的習慣。
在整個「兒媳期」,不是「神隱」,就是制造更多的家務。
人如其名,巨嬰一枚。
圍繞這部劇的評論,無外乎兩個字——「窒息」。
畢竟思琳的困境,絕非個例。
而劇中展現(xiàn)的困境,也同樣存在于大部分亞洲女性的生活中。
在中國,婆媳關系的話題也常談常新。
《圓桌派》第四季中,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剖析了「婆媳關系」反映出的矛盾觀念。
一方面,不可否認,中國有幾千年的男尊女卑觀念,女兒、媳婦至今都未脫桎梏。
但另一方面,中國文化是典型的「找媽的文化」。
從《小蝌蚪找媽媽》到岳母刺字,父親的角色總是缺席的。
因為,母親這一角色因為「生育」被賦予了神圣的地位。
這一女性本身處境的矛盾,就被充分體現(xiàn)在「婆媳關系」上。
因而才有「媳婦熬成婆」的說法。
想必不少成年女性,都深諳「媳婦」的難熬。
做不完的家務。
喪偶式育兒的辛苦。
正如前陣子微博上關于高薪月嫂的討論。
不少「媽媽」就義憤填膺地表示,月嫂的高薪,恰恰反映出了育兒的艱辛。
洗衣做飯,照顧孩子,幾乎沒有完整的睡眠時間……
生育帶來的生理不適也并非一時。
大部分普通家庭不會花費更多費用去產后護理。
因此,很多女性生育后造成盆底肌功能肌肉損傷。
年輕時癥狀并不明顯,但50歲之后肌肉力量下降,尿失禁等問題就會出現(xiàn)。
這都是身為「媳婦」的難言之隱。
隨著三孩時代到來,不少地方提出延長女性產假。
但這反而可能令女性的生存處境雪上加霜。
一方面,加劇了女性因生育而遭受的就業(yè)歧視。
像思琳一樣,原本工作能力突出,但卻因身體原因有所顧慮,不再被重用。
另一方面,女性單方面增加產假,使得男性的育兒參與度更低。
助長了「喪偶式育兒」的不良風氣。
由此可見,人大代表蔣勝男提出的「增加男性產假」的建議才是真正酌情后的合理提議。
回到這部劇中,揭示女性的生存處境只是其一。
這部劇最有價值的地方還在于,它沒有一味地販賣婚姻、育兒焦慮。
在批判落后思想,呼喚女性意識的同時。
它也在致力于思索打破這種結構性困境的方法。
顯然,解決這一社會性痼疾,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路。
像大嫂一樣勢單力薄的正面反抗也顯然是不夠的。
但在這部劇中,可以看到,當每個人都能擁有以愛為前提的同理心時,思琳的生活隱約透出了一些光。
思琳的婆婆,聽到自己的親女兒哭訴在婆家的不幸遭遇后。
她才有意識地反省了自己的行為,給思琳發(fā)去了關心的短信。
思琳的丈夫具英,之前一直痛苦地夾在妻子和母親之間。
他既不忍心思琳被使喚,又不愿忤逆母親讓她傷心。
但他始終沒辦法同時討好兩個人。
想在干活時上去幫思琳一把,會被母親不滿地拉到一邊。
想和父母共進晚餐,但思琳卻已經(jīng)疲憊不堪,不想動身。
但具英也漸漸意識到,沒有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他看到思琳對自己的媽媽付出了那么多,他覺得也應該為自己的丈母娘做些什么。
他陪著獨自生活的思琳媽媽去KTV唱歌。
還請朋友到思琳媽媽開的飯店里喝酒,為她招徠生意。
一次爭吵后,思琳和具英約定,兩人在對方父母家必須付出一致。
思琳在婆家干多少活,具英就要在丈母娘家干多少活。
而且具英要承擔更多自己家里的家務。
雖然這樣的方法依然過于理想化。
第二季中,還是受阻于長久養(yǎng)成的積習,不了了之。
但讓男性主動參與其中,解決具體的問題。
以涌動的情感抵抗僵死的觀念,也不失為打破「兒媳期」困境的一種可能。
畢竟,沒有誰的付出是理所應當?shù)摹?/p>
每一個「媳婦」本都是獨立的個體,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