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艾默里奇新片《月球隕落》的定檔,接下來的一個月,國內將會有5部好萊塢大片上映,以每周大于一部的頻率。
這是不是意味著,缺席已久的好萊塢大片要“滿血復活”了?中國影迷還會捧場嗎?
其實還真不好說。
先聊聊這幾部電影的想看人數(shù)。
根據貓眼電影專業(yè)版顯示,荷蘭弟主演的《神秘海域》想看人數(shù)12.3萬,羅伯特·帕丁森主演的《新蝙蝠俠》想看人數(shù)21.9萬。
艾默里奇執(zhí)導的最新災難片《月球隕落》想看人數(shù)6萬,《精靈旅社4》5.1萬,《神奇動物3》7.6萬。
5部電影想看人數(shù)加起來不過50來萬,對于曾經制霸國內的好萊塢大片來說,表現(xiàn)真算不上好。
事實上,好萊塢大片的頹勢很早就已經有所顯露。
2020年一整年,好萊塢大片全部癱瘓,沒有一部進口片的年度票房破5億。
曾被寄予厚望的《神奇女俠1984》在內地僅收獲了1.67億的票房。
可即使是這么低的總票房,《神奇女俠1984》也位列當年進口片票房榜的第五位,排在它前面的還是靠情懷拉分的老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2020年的票房情況不佳,或許還可以歸結于當時大環(huán)境只能如此,但2021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不少從陣容或者題材來看可能會成為爆款的好萊塢大片通通啞火,表現(xiàn)稱得上不錯的好萊塢大片也僅有兩部。
一個是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速度與激情9》(13.9億),一個是耗資2億美元的老IP怪獸大片《哥斯拉大戰(zhàn)金剛》(12.33億)。
以《哥斯拉大戰(zhàn)金剛》為例,這部電影上映前,因為兩大怪獸的世紀對決的噱頭,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
貓眼上的想看人數(shù)突破50萬,淘票票56萬,豆瓣3.7萬。
可最終的票房成績,卻不如預想的高。
那么即將上映的5部電影里,想看人數(shù)最多的是羅伯特·帕丁森主演的《新蝙蝠俠》。
貓眼21萬,淘票票21.9萬,豆瓣8.5萬,橫向對比《哥斯拉大戰(zhàn)金剛》,除了豆瓣的想看人數(shù)高出2倍,購票平臺上的想看人數(shù)都不到1/2。
如果以此來預估票房,是不是表示這部電影的票房很可能連10億都不到呢?
而已經開啟預售的《神秘海域》,預售票房僅有245萬。
對比好萊塢大片最后的輝煌,2019年上映的《復仇者聯(lián)盟4》,光是點映票房就已經有1.9億。
當然,如今再來看,這是漫威宇宙布局了10年的結果,高票房的結果是必然的,但由此也引出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國內檔期。
如果是好萊塢大片的老影迷,對于國內檔期這個點應該都是深惡痛絕的。
還是以受眾面最廣的漫威宇宙電影為例,在漫威宇宙電影前三階段“無限傳奇”的22部電影里,同步上映的有8部,提前北美上映的4部,晚于北美上映的有10部。
國內檔期晚于國外,“劇透”就成了國人看好萊塢大片最深的痛。
但是從2019年開始,這個局面扭轉了。
《復聯(lián)4》在提前北美兩天上映的局面下,僅中國市場,就為這部電影貢獻了超過1/4的票房。
2022年,漫威電影更全部推遲上映時間,我們可以說是因為后期制作需要留出更多的時間,但或許也是為了給進入中國市場留時間。
中國市場,成了好萊塢大片最重要的票倉,不少好萊塢大片還出現(xiàn)了“中國特供版”。
但2019年,也可以說是好萊塢大片的“英雄末路”。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好萊塢大片似乎越來越不能激起中國觀眾的觀影興趣了。
也就是說,好萊塢大片不香了。
那么好萊塢大片為什么不“香”了,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有二。
第一,當套路被識破,好萊塢大片就已經跌下“神壇”了。
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發(fā)展,可以追溯到1994年,這一年第一部分賬電影《亡命天涯》登陸中國市場。
電影在國內6個城市里放映,最終收獲了2500萬的票房,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奇跡。
緊接著的1995年,6部進口分賬片的票房占了全年總票房的30%,其中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以1.2億的票房單選年度票房冠軍。
1996年,好萊塢大片的總票房更是達到了恐怖的4億。
接下來的20年,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上牢牢占據一大塊位置。
通過對好萊塢大片的分析,很容易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好萊塢大片的主力類型有兩種:
動作片和科幻片。
早期的《亡命天涯》《007》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碟中諜》系列,還有《阿凡達》《黑客帝國》系列《變形金剛》系列等等。
近10年的漫威宇宙系列,就更是這兩者的結合。
當然經典電影之所以經典,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開創(chuàng)者和追隨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好萊塢大片發(fā)展到今天,在整個國外電影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投機取巧的做法越來越多,“開創(chuàng)者”也就越來越少了。
盡管是系列續(xù)作,文本套路都是一樣,追車、槍戰(zhàn),各種能讓腎上腺素飆升的元素疊加,再加上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脈絡,一部好萊塢流水線大片就這么產生了。
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邏輯不重要,“爽”才最重要,這些已經成了如今好萊塢大片的標配。
去年到今年的幾部好萊塢大片之所以會成為“爛片”,原因也在此。
超英系列的電影,也是如此,特別是加入了更多“正確”的東西后,觀賞性早就不復當初。
第二,中國電影工業(yè)崛起,國人的“文化自信”也起來了!
劇情如果不再吸引人,那好萊塢大片憑什么還能讓我們走進影院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簡單,視效。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觀眾對于“大片”的理解就是一定要有震撼到極致的特效,比如第一次知道IMAX是從《阿凡達》開始。
所以,在視效和制作工藝上走在前沿的好萊塢大片就成了能夠吸引中國觀眾進影院的“法寶”。
但為什么隨著電影工業(yè)的發(fā)展,技術不斷革新之下,好萊塢大片的吸引力反倒減弱了呢?
要細究好萊塢大片的衰敗,還得從中國電影工業(yè)的發(fā)展來看。
2019年,中國電影在經歷過高歌猛進的量的增長和優(yōu)化重組的改革后,進入了關鍵時期。
從以《英雄》為代表開啟中國工業(yè)化電影的先河,到《長城》這個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業(yè)電影;
再到近幾年的《紅海行動》《戰(zhàn)狼》系列;
以及有跨時代意義的《流浪地球》;
將特效做到極致的《刺殺小說家》。
在戰(zhàn)爭片領域,中國電影也開啟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從高度工業(yè)化的,到屢破紀錄的《長津湖》,從大場面大特效的電影到小場面重技術的電影,中國電影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是走前人之路。
其實,經過幾年的發(fā)展,中國電影大片也漸成體系。
刨除完全工業(yè)化的電影,直戳國人痛點的劇情片也開始崛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你好,李煥英》。
電影在本身不需要太多技巧的前提下,還是能拿下54億的超高票房,憑的就是一點——情,國人共通的感情。
在中國的電影里,用中國的工業(yè)講中國故事,這將會是未來中國觀眾更傾向的選擇。
國產電影也有好看的了,好萊塢大片也不再能夠制霸電影市場,我們也會有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
中國電影,未來可期。
青石電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