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美國首映時的評價,作為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評價最終兩極分化、貶褒不一。
比如下面這一些評論。
國外一些媒體人說:“李安這次真地失手了。”
對于這些評論,筆者一直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因為李安一直是筆者最為欣賞的導(dǎo)演之一。
直到筆者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這部電影后,可以很肯定地說:
這是一部難得的佳作,李安這一次依然沒有讓世界失望。
李安擅長于以看似柔和的畫面來表達激烈的內(nèi)心掙扎以及沖突,《比利林恩》也不例外,影片的名字雖有“戰(zhàn)事”的字樣,但真正描寫戰(zhàn)場上的片段并不多。
想要在戰(zhàn)爭大場景的觀眾恐怕在此要失望了。
然而一部電影下來,筆者內(nèi)心似乎被故事的展開及鋪陳緊緊牽引著,甚至毫無喘息之余,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男主角在激烈的矛盾下,下一步的選擇是什么?
整部電影幾乎無處不在的是人心以及價值觀的矛盾。
筆者一直以為,一部電影的矛盾,其內(nèi)核應(yīng)該是人心,乃至是價值觀的矛盾,而不是單純肢體及暴力的沖突。
電影講述一位名叫“比恩”的年輕士兵從伊拉克回來后被當做英雄的故事。
在戰(zhàn)爭中,一部攝像機碰巧拍下了他冒險救自己的長官而殺敵的場景,這個片段在網(wǎng)絡(luò)瘋狂傳播,這個士兵也因此成了國民“網(wǎng)紅”。
比利所在隊伍的幾個兄弟一起被邀請去走秀,于是他們幾個坐著一部加長版的林肯前往一個人氣比賽。
其實整部電影就是這幾個哥們從參加走秀到回到軍隊這一個過程。
參加的過程中,男主比利看到了各式各樣熱鬧的場景,讓他回憶起在戰(zhàn)場上的一些事情。
到達賽場后,幾個啦啦隊的美女被安排與他們見面,比利喜歡上了其中一個女生。
中場他們被安排有一場演出。
演出的過程中,一位跳舞的演員對著正在敬禮的比利說了一句:“傻大兵!”
表演的高潮過后,場中工作人員竟然蠻橫地要求士兵們“滾”出舞臺。
巨大的待遇落差使得士兵與工作人員終于打了起來。
原來,無論是在觀眾還是工作人員,他們對這些戰(zhàn)場上的士兵并不是真正地尊重。
舉辦方邀請他們過來也并不是真地向英雄致意,而是把他們當成聚攏人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
所謂的“英雄”也不過是商品經(jīng)濟時代市場的消費符號。
表演結(jié)束后,一個商人想要買下比利林恩的故事。
商人說:“人們總是健忘的。”
無論這樣的英雄在戰(zhàn)場上曾經(jīng)有個多么震撼、輝煌的經(jīng)歷,不過多久,人們都會忘記的。
經(jīng)過一番思想上的掙扎,比利和他的戰(zhàn)友做出了最終的選擇。
這里就不劇透了。
李安將這一個故事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娓娓道來,靜水流深,一個個簡單的場景深刻地映射出比利成為英雄后生活中的多重矛盾,比如
這場戰(zhàn)爭為比利帶來巨大的名聲,家中所有人都為比利感到驕傲,唯獨比利最愛的姐姐竟然對這場戰(zhàn)役深惡痛絕;
比利成為英雄后,是否會按照姐姐的建議,通過造假的方式免去接下來的兵役;
新認識的女生對英雄的期盼與自己內(nèi)心想退卻之間的矛盾,這個女孩對他說:“你是英雄,當然要回去!”,一顆本來熱忱的心瞬間冷卻下來;
邀請方對比利等士兵在表演前后待遇的落差;
戰(zhàn)爭的對錯與作為一個士兵的使命之間的矛盾;
多重的矛盾讓比利的心境陷入了一個進退維艱的狀態(tài),觀眾的心也隨著劇情而抽搐著。
筆者所看的是3D/4K/60幀的版本,視覺的沖擊力雖然沒達到預(yù)想中的那般震撼,但也比普通的3D電影要清晰得多。
李安的電影科技運用與詹姆斯·卡梅隆等不一樣,李安不是為了讓觀眾體驗到更為宏大、震撼的畫面,而是將科技與人文情感深刻地交融在一起,通過高清晰的畫面讓觀眾能夠清楚地感知到演員的情感變化。
電影中多次給予演員特寫的鏡頭,在高清的畫面,你盡可感知到演員面上一絲的肌肉扯動,一絲表情的變化,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一刻你與演員同悲同喜。
盡管是電影結(jié)束后,你甚至可以清晰地回憶起某一瞬間演員臉上的表情是怎樣的。
比如男主比利與伊拉克敵人赤身肉搏時,當男主把一把匕首換換地插入到敵人胸口時,你可以清晰地看見敵人臉上由黝黑漸漸變成血紅的畫面,男主臉上則是從驚慌失措到恐懼、再到殺人后的茫然。
所有的一切都仿佛是感同身受。
李安,其實這一次也沒有讓世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