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如今這個4K高清時代,看個電視劇還會有一種“眼睛被糊住”的感覺。
各種影視作品中拉滿的濾鏡,十級的美顏,不但“磨”糊了演員的臉,也閃“瞎”了觀眾的眼。
最近上星的偶像劇《轉角之戀》中,56歲的蔣雯麗要在劇中扮演一個年輕女孩。
以前要實現(xiàn)這個高難度任務,需要找個靠譜的造型師和化妝師才不會“翻車”。
比如當年快到中年的劉曉慶要飾演14歲的武則天,就找來了有著“化妝界里的學者、造型師中的教授”之稱的楊樹云老師來助陣。
在楊老師的操作下,劉曉慶還真沒讓觀眾出戲。
但如今的影視劇不講武德,哪有閑工夫去費那個事,直接上濾鏡,滿后拉滿。
于是56歲的蔣雯麗在劇中,靠著磨皮濾鏡強行扮嫩,讓觀眾再次領會到了“丫頭教”的厲害。
濾鏡在磨掉了蔣雯麗眼袋和法令紋的同時,也磨平了五官該有的曲線,臉部沒了立體感,像是動畫片中的2D畫面。
所以觀眾就有了“明明調成了4K高清分辨率,但演員的臉還是一片朦朧”的無奈。
或者呈現(xiàn)一種“鼻子變成兩個黑洞,滿屏都是塑料人”的尷尬。
濾鏡,在如今國產影視劇中已經到了濫用的程度。
哪怕是拍年代劇,碰到不靠譜的導演,也會將美顏拉滿。
2020年的電視劇《情深緣起》,54歲的劉嘉玲要飾演“顧曼璐”,包括少女時期。
這個年紀要扮嫩,只加條雙馬尾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壓力”給到了濾鏡身上。
但事與愿違。
觀眾不但沒有感受到劉嘉玲的少女感,反而在質疑她是不是玻尿酸打多了。
還有《親愛的爸媽》中,為了讓50歲的閆妮有種18歲的少女的青澀,磨皮都快磨出重影了,一片朦朧之下,觀眾看了分分鐘出戲。
年代劇和老演員都被弄成了這樣,更別提“粗制濫造”的偶像劇了。
鞠婧祎主演的影視劇,是“磨皮界”的翹楚。
為了彰顯自己的美貌和人設,她幾乎把電視作品當成營銷自己的專屬舞臺。
《新白娘子傳奇》中,在濾鏡的加持下,鞠婧祎仿佛是一盞行走的日光燈,所到之處一片白芒。
劇中其他不想展現(xiàn)顏值的演員,也被一起拉下了水。
《甄嬛傳》里的“甄遠道”,到了鞠婧祎主演的戲中,形象全被霍霍了。
同款濾鏡下,“法海”被磨去了皺紋,皮膚光滑如絲。
劉雪華,也在該劇中被磨成了“塑料人”。
演技高到能控制眼淚流速的劉雪華,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臉會被搞成了“年畫娃娃”。
劇中群演也一視同仁,黃種人的基因,在磨皮濾鏡之下蕩然無存。
最近開播的《重紫》中,再次上演了“鼻子消失術”。
美顏效果拉滿之后,鼻子的輪廓和法令紋一同消失,楊超越臉上只剩兩個無處安放的黑洞洞。
趙麗穎主演的《有翡》中,為了凸顯她的少女感,也將美顏開到用得飛起。
這導致趙麗穎演哭戲時,觀眾只能看到她通紅的眼睛卻找不到淚水。
不是趙麗穎哭不出來,是眼淚和眼袋一起濾掉了。
如今很多年輕演員,尤其是走流量道路的明星,對自己的影視形象有十分苛刻的要求。
他們的經紀人會提前告訴劇組,該演員的角色形象要做后期,不能臉上長痘,不能臉歪,不能顯老……
但對觀眾常提及的“不能沒有演技”,這些人似乎并不在意。
明星的這些要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能累到飆臟話的活兒。
影視后期不是修靜態(tài)圖。修鏡頭,需要一幀一幀地去掉演員臉上的瑕疵,工作量巨大。
所以要花錢,而且是大錢。
貴的時候,精修一秒鐘的鏡頭,收費八千元,比不少人一個月的收入還多。
推算下來,如果一個演員要“精修”半個小時鏡頭,需要的費用是1440萬元。
這下知道這些粗制濫造的電視劇,為什么還有那么高的制作成本了吧。
演員周久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曾證實了這一點。
當時和一位女星拍一部年代劇,劇中他和這個女演員同框的畫面都被處理過,自己臉上的瑕疵全沒了,但他和其他演員同框時,臉又變成了真實的模樣。
所以周久調侃道:“那部戲里有兩個我,一個我特難看,一個我看不清。”
演員李佳航在出演《機智的上半場》時,也遇到了一樣的情況。
當時網(wǎng)友質疑李佳航動了臉,因為在這部劇中,李佳航被“精修”到連他的家人都認不出來的程度。
后來李佳航不得不出面澄清,表示他的臉還是原生的,電視里看著怪異,是因為片方嫌他眼袋大,給定位修掉了。
光是聽“定位”這個詞,就知道不便宜。
如今為了降低成本,不少劇組干脆就用“一鍵美顏”功能,所有濾鏡拉滿,省得后期再花錢去修圖。
但這樣做,又出現(xiàn)了“滿屏都是塑料人”的尷尬,一眼望上去白茫茫的一片。
或是出現(xiàn)讓人直接棄劇的怪異色調。
本來是想彰顯明星的美,沒想到卻突出了滿屏的尬。
作為導演和演員,孰輕孰重分不清嗎?
在筆者印象中,芒果臺是搞“濾鏡磨皮”的一把好手。
其風格多樣,色調善變,往往讓觀眾猝不及防。
《新流星花園》中,把本來朝氣蓬勃的青少年,調成了“面色死白”的塑料人,撲面而來的“薄荷綠”,像是另一個次元的景象。
而鹿晗關曉彤主演的《甜蜜暴擊》里,劇組為了突出一個甜蜜,腦洞大開地將濾鏡調成了粉紅色。
有沒有甜蜜感另說,這和“百元大鈔”擁有相同色號的濾鏡,是在向錢“致敬”嗎?
很多劇組似乎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不管是什么電視劇,由誰出演,上來先磨個皮不會有錯。
他們認為這樣既美化了演員,又迎合了粉絲。
至于普通觀眾咋想,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
可以這么講:拉滿的濾鏡,是粉絲經濟、流量時代下,結出來的一個“怪胎”。
以前的影視作品不用濾鏡,一是拍攝和后期的技術條件有限,更重要是演員有演技。
《士兵突擊》《亮劍》這些成為經典的影視作品,觀眾喜歡的是角色的真實感,不是那些虛無縹緲的“盛世美顏”。
近來備受好評的《狂飆》《他是誰》也用了濾鏡,但那只是改變色調凸顯年代感,沒有給演員臉上進行定位磨皮。
對這一行還有敬畏之心的人都很清楚,磨皮不但能磨掉臉上瑕疵,更會抹去自身的演技。
拉滿的濾鏡,讓演員的臉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哪有什么細節(jié)。
而影視作品的精彩,往往是靠這些細節(jié)體現(xiàn)的。
《花樣年華》中,王家衛(wèi)讓梁朝偉連吃十幾碗云吞,吃得他滿頭冒汗,心中憋火。
這正是王家衛(wèi)想要的,于是就拍出來經典的一幕。
梁朝偉臉上暴起的青筋,滿面的油光、還有那他想打導演的眼神,將角色的苦悶和憤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這些精彩的細節(jié),在如今濾鏡拉滿的影視劇中,早已蕩然無存。
亂用“濾鏡”,表面上凸顯了如今影視后期技術的提升,其實在一張掩蓋演員導演功底不足的遮羞布。
靠粉絲經濟支撐的偶像們,出演影視劇并不是想成為一個具有素養(yǎng)的演員,更別提什么職業(yè)榮譽感,他們只是想在粉絲眼中更加完美,從而攫取更多利益。
濾鏡美白,則是他們實現(xiàn)目標的捷徑。
在這條捷徑中,充滿了想掙快錢的導演和編劇和流量們。
被牽連的,是那些把影視劇當藝術而不是生意的人,以及被辣了眼睛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