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wèi)視的音樂綜藝節(jié)目《聲生不息.寶島季》正在熱播。這一季由于請來的嘉賓沒有羅大佑,周杰倫、陶喆,蔡依林等音樂人,所以這檔綜藝有了太多的遺憾等等。
伯光君之前也分析過,這檔音樂綜藝本身倒沒什么問題。畢竟一檔綜藝節(jié)目有人看,那就是它存在的意義。但這種懷舊的音樂綜藝只要出現(xiàn)本身就代表著華語音樂一種衰落,否則大家何必瘋狂去懷舊呢?
不過,華語樂壇本身沒有衰落,反而因為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事音樂的人員變多,導致音樂本身是越來越豐富的。
現(xiàn)在內地音樂并不差,類型也豐富,只是缺乏一個完善的運作機制,現(xiàn)在大家如此懷念過去的港臺音樂可以理解。但是本身對于華語音樂的發(fā)展沒有什么意義。好比羅大佑,周杰倫登上了這檔音樂綜藝,他們還有可能推動華語音樂的發(fā)展嗎?對吧!
《聲生不息》救不了華語樂壇?誰都救不了華語樂壇
華語音樂樂壇為何衰落之前寫過很多遍,以前是唱片時代,一張專輯特別是主打歌都是層層篩選過的,一張專輯出來要經過音樂總監(jiān)啦,市場調研這類的啊,還要過公司那關,經過這些篩選,剩下了都不會太差。
現(xiàn)在是沒有這些了,相當于生產和聽眾直接對接,自然就什么都有了,現(xiàn)在好歌需要自己去篩選,但現(xiàn)在節(jié)奏快,沒有多少人有那個時間去篩選,再說,以前篩選歌是人家的專業(yè),而我們大多聽歌只是娛樂,只是消遣。
關于現(xiàn)在的音樂電子化,碎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較少有人提到。在唱片時代消費者只能購買有限的CD或磁帶,你不可能看到喜歡的就買,不光是錢的事,你有那么大的空間來存放嗎?所以聽眾必然聚焦在少數(shù)幾名歌手上。
現(xiàn)在的電子時代和互聯(lián)網時代則不然,我喜歡某人的某首歌,我就只聽這首歌,用不著去聽專輯的其它歌曲。然后不同聽眾的歌單趨同,即相當多的曲目是相同的,這也正常,因為人的審美本來就是接近的。
所以電子時代,聽眾對于歌手的忠誠度開始急劇下降,你有好歌我就聽,沒好歌就不理了。
全世界先是進入了互聯(lián)網時代,后來又進入智能手機信息時代,產生一個新的變化就是話語權的轉移。
唱片時代,消費最強的是哪些人?我認為是12-25歲,12歲上初中,25歲碩士畢業(yè),或本科畢業(yè)三年。再往后人逐漸進入中年被生活所困,注意力開始轉移,也沒有耐心接受新的區(qū)分了。
同樣都是“口水歌”?為何港臺音樂經典,內地都是“爛俗神曲”
當然,我們看上面的內容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也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雖然因為信息方便讓音樂傳播更容易了,但為什么以前也是口水歌卻都是經典,而現(xiàn)在的口水歌,為何就只是爛俗口水歌了。
現(xiàn)在全民小視頻,以前的學生都在職場里卷,前些年的偶像功成身退或顯疲態(tài),港臺在資本上也不具優(yōu)勢,“流量快消時代”到來了,再加上音樂人主要“賺錢”的唱片工業(yè)崩塌了,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甚至敢于用心打造整張專輯。
新生代主流網民涌入大量更基層和更大齡的人群,明顯沖擊了原市場格局,不能說是審美下降了,而是更全面地體現(xiàn)了全民審美。
時代變了啊,同志們,唱片已經亡了,更多工農當家作主了。
顯然直白的,強烈的,動詞打次的,更打動普通人,所謂高級炫技的本就屬于少數(shù)人。
任何藝術的門檻都會隨著技術進步而越來越低,可能他對于局部是不好的,但對于整體是好的,主流流行樂壇的崩潰確實有粗制濫造的原因,但主要還是短視頻神曲供大于求的原因,畢竟誰更容易賺錢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比如李榮浩做辛辛苦苦做一張優(yōu)秀專輯在短視頻不火,還是做《烏梅子醬》能在短視頻輕而易舉爆紅,如果是你你怎么選擇?
這些音樂本身就是為短視頻服務的,這不就又回到了上面分析的。短視頻觀眾就把音樂當個背景,短短十幾秒時間需要洗腦循環(huán)。這和港臺唱片時代制作人,音樂人選出優(yōu)秀歌曲是兩個不同模式的情況。
同樣都是口水歌,以前的音樂好歹有點音樂水平,現(xiàn)在就只剩下口水了。
港臺樂壇衰落,內地盡是短視頻神曲?華語樂壇的未來在哪兒
這時可能有人問了,現(xiàn)在音樂的市場這么大,除了大家不聽的短視頻和各種無人問津的音樂,那么好的音樂到底在哪里呢?你憑什么又認為會爆發(fā)呢?我認為主要就是線下音樂節(jié)和livehouse養(yǎng)氣的獨立音樂。
因為依托于實體的音樂產業(yè)雖然還比不上短視頻,但是也是個龐大的音樂產業(yè)。
內地獨立音樂有多好,之前寫過很多次,這次我換一個方向總結一下。
我相信你們只要看過這三部作品都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音樂有多好,這都是內地樂壇撐起的,完全沒有港臺樂壇的事兒。而這樣優(yōu)秀的動畫,游戲,影視作品其實是越來越多,內地樂壇也是一樣。
羅大佑,周杰倫參加《聲生不息》,這也救不了華語樂壇
最后,可能有人會說在用水平高低去衡量流行音樂,但流行音樂的評價標準本來就不是“水平”。真正追求音樂水平的人會聽什么嚴肅音樂、小眾音樂。但對于普通聽眾來講,流行音樂的第一屬性就是流行。
也就是你經常聽到的兩個東西,什么哪首歌火,什么歌曲的傳唱度。
現(xiàn)在討論流行音樂不談如何提高音樂的流傳度,不談去如何吸引聽眾,談的是音樂水平高低,談的是如何提高聽眾欣賞水平,這是流行音樂該干的事嗎?
這就有一個根本性的邏輯問題,大家習慣性弄混了“流行音樂”和“流行的音樂”的區(qū)別。前者是popular music指的是除古典外的所有音樂曲風、搖滾、金屬、爵士、民謠、r&b統(tǒng)稱流行音樂(我覺得應該翻譯成通俗音樂),后者是pop music指的是排行榜上流行的音樂(也就是流行度)。
前者這些年內地獨立音樂發(fā)展得越來越好了,音樂風格比以前港臺音樂豐富十倍不止。后者嘛,大陸連一個大眾認可的音樂獎項都沒有(這是音樂連接大眾和行業(yè)的一個風向標),任重而道遠。
而《聲生不息》這種炒情懷的音樂綜藝兩邊不靠,即使請來羅大佑,周杰倫和更多臺灣音樂人,對于華語樂壇的發(fā)展也沒有任何幫助!
情懷從來不是一個行業(yè)發(fā)展的未來,不信看看各種IP好萊塢大片,以及日本動漫和香港電影。翻來覆去炒冷飯從來不是進步,而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