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博大精深,傳承至今已經二百多年歷史了,二百多年時間京劇界出現了許多的名家和名角兒,也創(chuàng)排出了許多的新編劇目。
然而在過去京劇演員創(chuàng)排一出新編戲沒有多大的投入,投入最大的就是對于劇本、唱腔、表演等等藝術上的設計。而金錢上的投入最大的還是戲服,除了戲服之外舞臺上的一些布景那都是通用的,這出戲中有,下一出戲還用的上。
而這種做法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如果花費太大價錢那是不值當的,因為一出戲是否成功是不能夠預判的,很可能花費了很大價錢創(chuàng)排了一出戲,結果卻不受歡迎,那么只能是打水漂了,要知道那時候藝人是沒有保障的。
我們看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能夠在表演過程中用一些機關布景,像梅先生的《洛神》和周先生的《封神榜》,這是因為他們有本錢,梅先生一件衣戲服幾百塊大洋,而這是普通京劇演員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說,在過去京劇藝人創(chuàng)排劇目都是寫意的,注重的是表演,在其他方面都是不太重視。
而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劇院團創(chuàng)排的革命現代戲以及后來的樣板戲都是很注重寫實的,也就是在布景上花費很大,這是因為有資金支持,但是這些劇目成功了,他們對得起這個資金支持。
可是我們看現在,一些京劇演員拿著財政支持創(chuàng)排出了什么好的劇目,得到的回答是并沒有,甚至于大多數都是爛戲。為什么是爛戲,這些京劇演員在演出一兩次之后自己都不演了,可是錢卻白白浪費了,他們拿著這些戲去參賽、評級,這其實讓京劇變了味!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tǒng)的少年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