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近風頭最旺的電影是什么?最差強人意的電影是什么?那我一定會告訴你,就是《萬里歸途》,這部電影把自己稱作“文版的戰(zhàn)狼2”,實質(zhì)南轅北轍,相差太遠了!
有人以為它是主旋律題材所以觀眾們才不買賬,這是極大的誤解。想想當年的《戰(zhàn)狼2》和《紅海行動》,他們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這部電影讓觀眾最難以接受的是其中“以德服人”的反人性邏輯。
還有通篇想讓人感動,卻又缺乏高水平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只能生硬地強推“煽情”的方式,也讓人深感尷尬。這種先入為主式的煽情把觀眾當作小朋友來說教,缺乏真誠,缺乏藝術性,連基本元素“自洽性”都難以達到。
就是這種 “以德服人”的反人性內(nèi)核和藝術表現(xiàn)水平的缺失,讓《萬里歸途》直接下降到三流的水準,要不是還有主旋律元素的加持,它的票房還會更加慘不忍睹。
為什么說這部電影的邏輯內(nèi)核是“以德服人”?
撤僑的背景設定在一個戰(zhàn)亂的國家,各地軍閥林立,沖突不斷,電影也不時加入體現(xiàn)戰(zhàn)爭殘酷的鏡頭,但手無寸鐵的外交官和同胞憑著護照不停地通關,不管過程加入多少曲折,加入多少忍辱負重和視死如歸的俄羅斯轉盤游戲,只能顯得兒戲。他們是在貶低戰(zhàn)爭的殘酷,他們想體現(xiàn)自己的英雄主義,卻給人虛假、無力、自以為是的感覺。
網(wǎng)友們的“以理服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nèi)”,電影的以德服人即是忍辱負重,用嘴皮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惡劣的戰(zhàn)亂背景下,竟然沒有犧牲,沒有被大肆洗劫,全部安全撤出,這是贊揚英雄們的聰明還是貶低觀眾的審美邏輯?
原來在弱肉強食的軍閥戰(zhàn)亂中,以德服人有這么大的威力,可以讓一群手無寸鐵的羊羔在頭羊的帶領下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不要教壞朝陽般的青少年們!
為什么會有先入為主的煽情?
制作團隊缺乏有力的演繹手段和飽滿的藝術思想,又要體現(xiàn)萬里歸家的不易,于是希望用英雄主義的強大來襯托宏大的國家撤僑故事背景,但電影想用羔羊的形式來實現(xiàn)英雄主義,十分矛盾,這是對羔羊的贊賞還是對英雄主義的侮辱?
為什么撐不起英雄主義的框架?
不管什么樣的劇情,都離不開人的演繹,這部電影選中的“大英雄”張譯長期做綠葉般的配角,很長時間都沒能突破自我,雖然通過厚積薄發(fā)晉升影帝,但因為信念部分的段位不夠,所以大多時候只能通過技巧性的演技來達成某些效果,缺乏張力。
就像一個人的假笑,不管多么努力,沒有靈魂的笑,都只能讓人覺得生硬和虛假。
因為現(xiàn)實中這次撤僑行動沒有軍隊參與,所以在電影中無法體現(xiàn)我國“力量”的一面,我們對此表示理解,但不等于能接受“以德服人”的說教。
以德服人說起來好聽,但它是懸在中國人頭上的屈辱性標志,在漫長的時間里,我們就像羔羊般被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羞辱,卻只能自欺欺人地想靠著嘴皮子說服敵人,把突破的希望放在敵人的良心發(fā)現(xiàn)或憐憫之下,有違人性有違當今自信強大的國家現(xiàn)實,也無法匹配觀眾們自信的內(nèi)心。
“以德服人”這個詞語把弱者的掙扎和自以為是又對敵人充滿幻想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希望不要再拿來毒害新中國的青少年們!
電影本身是想告訴我們,國家是每一位中國人的強大后盾,國家的外交人員把每一位同胞的安危都牽掛在心上,為保障他們的安全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拙劣的演繹技巧和藝術加工,讓一切都顯得過于說教,不得不說太讓人遺憾了。
不管如何,外交人員在國際上作為國家的代表,他們應該和值得被我們銘記和感謝。最后向奮戰(zhàn)在一線的外交官們致敬!也祝福每一位在世界各地謀生,傳播中國聲音的同胞們都能平安出去,平安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