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四種辣:不辣,微辣,中辣,還有’你又來看甄嬛辣’。”
剛剛過去的三月,以《甄嬛傳》為代表的老劇,憑著平均兩天一個熱搜的話題頻率,繼續(xù)統(tǒng)治著國民的下飯時間。
《甄嬛傳》《武林外傳》《家有兒女》《亮劍》等劇幾乎被觀眾盤得快“包漿”,尋找穿幫鏡頭、二創(chuàng)經典橋段、表情包常用常新……這么多年了,觀眾們?yōu)楹我廊徊豢稀胺胚^老劇”?
被“盤包漿”的老劇
自2011年11月17日首播起,《甄嬛傳》的播出已超過十個年頭。但“甄嬛熱”卻能在每一次影視空窗期,重新蔓延。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3月份的微博熱搜主榜上(微博熱搜分為熱搜榜、文娛榜、要聞榜和上升熱點榜),《甄嬛傳》相關熱搜便達成16個,在無官方運營的情況下,相當出色地完成了相當于一部“新劇”的KPI。
網絡人均“甄嬛十級學者”,網友們也各司其職:有幫著記日子的,凡是劇中提到的日期,都要慶祝;有的帶顯微鏡刷劇,一會兒在甄嬛眼睛里發(fā)現打光板,一會兒發(fā)現淳貴人在第一次家宴玩手機,更有甚者發(fā)現,給華妃抬轎子的宮人撞臉汪蘇瀧。
毫不夸張地說,一部《甄嬛傳》在手,便能精準狙擊熱搜。劇中每一次細小的新發(fā)現,都能夠快速吸引四面八方劇粉的目光,帶著發(fā)現新大陸與自我調侃的雙重興奮,將話題自然地推上熱搜。有些沒有看過《甄嬛傳》的路人,也對劇中的經典橋段爛熟于心,樂于圍觀,分享熱度。
網絡上每一次時興的熱點,一跟《甄嬛傳》沾上邊兒,也能夠收獲最大熱度,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一條關于人死后聽覺仍持續(xù)的科普知識,經劇粉與劇中果郡王、四郎之死結合,路人恍然大悟“果郡王知道靈犀和弘曕是他的孩子”“四爺聽到了甄嬛叫四郎”,便沖到熱搜第一;話題#求求安陵容別唱了# 源自網友對安陵容獻歌片段的二創(chuàng),將其BGM更換為《聽我說謝謝你》,以諷刺生活中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
當然,最能印證觀眾對《甄嬛傳》喜愛之情的,便是源源不斷的“老活新整”。有網友將詩詞與劇中任意一句臺詞結合,打造#沒有甄嬛傳接不住的詩# ,超高程度的押韻讓人忍俊不禁;有人將“重生梗”用到了四爺身上,一場勾心斗角的“大男主戲”由此展開。每一次的二創(chuàng),都能讓人重新發(fā)現《甄嬛傳》的魅力。
實際上,對老劇的“老活新整”并不新鮮。自抖音、快手、B站等短視頻平臺快速發(fā)展以來,許多老劇便在廣袤的二創(chuàng)土地上數次翻紅。以B站為例,94版《三國演義》系列相關視頻播放量達13.5億次,李幼斌版《亮劍》系列播放量達13.2億次。可以說,對一部影視作品的二創(chuàng),最能印證年輕觀眾對它的喜愛。
除了短視頻平臺,這些老劇在電視臺同樣播得火熱。據現有數據顯示,李幼斌版《亮劍》自2005年播出以來,重播3000余次;86版《西游記》在黃金時段重播3000余次;《還珠格格》重播2000余次,《紅樓夢》《新白娘子傳奇》《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經典國民劇目也緊隨其后。
從各方的收視統(tǒng)計來看,新劇的總量供應并不少。但從老劇三天兩頭上熱搜的情況看,又說明觀眾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觀劇寒冬期。《甄嬛傳》相關熱搜的評論區(qū),總有人調侃式地替鄭曉龍“發(fā)問”:十年了,你們就沒別的劇可看了嗎?總有人看似認真地回答:沒了。
年輕觀眾的“被迫懷舊”
事實上,近些年內娛也不乏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
據云合數據統(tǒng)計,自2021年10月以來,全網連續(xù)劇霸屏月榜上的常客除《甄嬛傳》外,2018年播出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和2015年播出的《瑯琊榜》也月月擠占前排。
在2017-2022年榜(截至3月底)中,《知否》《慶余年》均自播出始便霸屏各項榜單。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瑯琊榜》自2018年短暫地出現在年榜上后,便消失在榜單中,今年才再度在年榜和月榜上現身;《甄嬛傳》則自2021年3月開始,才持續(xù)穩(wěn)定出現在月度霸屏的榜單上。
然而,反復觀看老劇、將老劇帶起熱度的受眾群體,并非是當年跟隨播出收看的中年觀眾。百度指數人群畫像顯示,《甄嬛傳》最大的觀眾群體為20歲以下青少年,占比將近50%。也就是說,在2011年《甄嬛傳》首播時,這群觀眾的最大年齡為9歲。
這似乎也反映了一個事實:近兩年的時間里,影視圈中能同時征服各個年齡層的劇集,少了。
在影視制作后繼乏力的情況下,“有味道”的老劇便成了觀眾下飯的不二選擇。硬件上,演員形象貼合角色,演技臺詞功底深厚;服化道用心,有些老劇雖然局限于時代原因,沒有精美的服化道和布景,但一定是制作組能用心呈現的最好效果。軟件上,劇情邏輯嚴密,每條故事線都清晰完整,節(jié)奏很好;每個角色都不是扁平化的紙片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
“流量為王”時代的作品,嗑CP、無腦爽或許能在“僅粉絲限定”范圍內掀起一時風浪;而老劇品的是生活,因此常看常新,才能在起起伏伏的影視圈中,口碑愈久彌堅。
尊重藝術,尊重觀眾,或許是年輕觀眾們在津津有味看老劇時,最大的感受吧。
【文/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