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說是近幾年最精彩的恐怖片,,故事精煉,舍去更多天馬行空的恐怖花招,更貼近史蒂芬金的《站在我身邊》,童年是一場哀愁的馬戲,透過小丑,我們終究告別,慢慢長大成人。
史蒂芬金在1980年寫完《燃燒的凝視》之后,陷入人生的低潮期,這段期間他深陷酒癮與毒癮,雖然心里已經(jīng)有底,想寫完《它》這本小說,卻怎么寫也寫不好,最后花了他6年的時間才終于完成這部大作,可說是他歷時最久的單本小說,連他自己都說:這本書可說是我在這段期間的生活總結(jié)。
我們從《它》的故事里面,重新認(rèn)識了這7個小孩,包括比爾、史丹利、班、布芙莉、瑞奇、麥可以及艾迪,就連惡霸亨利的戲份也沒少,他們是這樣長大,各自有各自的夢魘,唯一的目標(biāo),就是長大。
相較于原作小說的吸血鬼、狼人等多種花招,這一回的小丑潘尼懷斯,所變出來的魔幻戲法,并非那些恐懼,而是來自于更為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有人曾經(jīng)失去親人,有人被家暴,有人體弱多病,有人被宗教觀念所束縛,他們各自有各自害怕的事物,卻不與外人道之。
從這里來看,《它》雖然在故事上有所更動,卻更為貼近史蒂芬金的創(chuàng)作核心,潘尼懷斯始終神出鬼沒,完全沒有人知道它為何而來,為何大開殺戒,相隔27年就要出現(xiàn)一次展開大屠殺,到底是為了什么?
也許不是那么重要,因為故事真正的重心,來自于這7個可憐的小孩,他們正經(jīng)歷著殘酷卻又真實的成年禮,面對喪親之痛,面對月經(jīng)初次來潮,面對強(qiáng)大控制欲的母親,面對自己最不敢碰觸的宗教禮節(jié),《它》就像是史蒂芬金書迷的一切總結(jié)巡禮。
無論是全身淋著血的少女,直接讓人投射《魔女嘉莉》,控制欲強(qiáng)大的母親,也像是史蒂芬金后來創(chuàng)作的《顫栗游戲》,電影里面充滿驚喜,讓史蒂芬金的書迷如此喜出望外,贊賞這部電影果然是忠實粉絲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的佳作。
27是個有趣的數(shù)字,觀看原作小說時,我一直將這個詛咒的數(shù)字,認(rèn)定為每個搖滾樂迷都知道的27俱樂部,因此這部電影在27年后才重新上映,當(dāng)年飾演小男主角比爾的強(qiáng)納森布蘭戴斯,也很詭異的在27歲那一年抑郁上吊自殺,該片飾演小丑潘尼懷斯的比爾斯卡加德,演出該角時也剛好27歲,這讓《它》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多年以來始終如一。
不過對我最為意外的部分,倒不是那些玄秘之說,反而是去除原本更多較為成人因素的小說內(nèi)容之后,整部電影變得更為憂愁且寂寞,看7位主角站在一起圍成圈圈,輸者變成了情人,站在碧綠草地之中,那一幕讓我深刻著迷,我們的青春,不也是這樣浪蕩,然后不知不覺就結(jié)束了。
他們的恐懼不會永遠(yuǎn)消失,但只要活著,就有更多的機(jī)會,可以去對抗恐懼,比爾勇敢對布芙莉獻(xiàn)出了自己的吻,他知道童年的盡頭,就是初吻,就是愛情。
輸家有了愛,即使輸了人生,也成就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