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TVB的港劇,我總會抱怨廢戲太多臺詞啰嗦。
案子還沒破,主角卻要被老媽喊回家里喝糖水喝湯;主角遇到了難題,配角就會觸發(fā)煮面技能;主角不管是失戀還是失業(yè),總會有個配角在旁邊嘮叨,說完“做人最重要是開心”,主角多半會眉頭一展開個玩笑,然后配角就會接一句“會開玩笑就是沒事嘍”。
當年我只嫌快進不了,后來長大了卻明白,我愛看港劇,可能恰恰是因為這些“邊角料”。正是那些看似多余的橋段和臺詞,為港劇賦予了別樣的人情味。“人情味”三個字,是香港市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TVB的底蘊所在。最近有檔TVB的節(jié)目出到了第二季,我看了幾集,又被濃濃的人情味所打動,逢人便推薦,想讓更多的朋友發(fā)現(xiàn)這處寶藏。這檔節(jié)目叫做《尋人記》,出自TVB的著名主播方東昇之手。
粵語區(qū)的朋友對方東昇不會陌生,方東昇主持過多檔TVB的新聞節(jié)目,天天與觀眾見面,在香港家喻戶曉。近年來他也主持一些綜藝節(jié)目,比如《世界零距離》、《長命二百歲》以及《這么遠,那么近》,在這些節(jié)目里他發(fā)揮了自己才思敏捷又不失幽默的特點,常常口出金句,便博得了“金句王”的綽號。“金句王”做新節(jié)目,當然少不了金句。
去年的第一季《尋人記》,開篇第一句,方東昇便道出金句:“有人說人生應該是營營役役,但有人覺得人生應該是尋尋覓覓。”今年來到第二季,方東昇改寫了這句金句:“有人說人生就是尋尋覓覓,也有人覺得尋尋覓覓很花氣力,往往找不到,偶爾尋到寶。”這也點出了這檔“尋人”節(jié)目的精髓,在營營役役的人生中覓得些許驚喜,找回遺失的人情味,哪怕花氣力,也有其意義。方東昇會講金句,也有金點子。《尋人記》這個節(jié)目,贏在起點,單是構(gòu)思,就極為高明。這里的“尋人”不是內(nèi)地節(jié)目里常見的“尋親”,不走煽情路線,而是方東昇帶著自己的團隊尋找昔日TVB新聞報道里的主角,看看歲月在這些人身上的印記,看看時隔數(shù)十年,他們的人生變得有哪些不同。
如此做節(jié)目,不但省人工省經(jīng)費,螺絲殼里做道場,化解了疫情對節(jié)目制作帶來的影響,并且充分利用了TVB的優(yōu)勢,將資料庫的舊錄像變廢為寶。第一季里,方東昇尋到了變成了大當家的小當家、變成了大胖子的小胖子、變成了大叔的校草、變成了親密老伴的問題夫妻等等,節(jié)目透過舊聞主角的故事,也探討了不少社會問題。
一個個普通人在歲月變遷中的浮沉,看在不同觀眾的心里,都能翻起別樣的波瀾。不得不說,這張“懷舊牌”很容易打到觀眾心里,就算你我并不是香港人,沒看過TVB當年的新聞節(jié)目,看到節(jié)目里呈現(xiàn)出的人情冷暖和時代變幻,也還是會感慨不已。去年做完第一季,節(jié)目收獲了不少好評,方東昇也得到了許多香港市民的建言獻策。第二季的尋人之旅從誰開始呢?有很多人提到了一個名字,安仔。
此安仔非彼安仔,方東昇要尋的不是同事郭晉安,而是一位在八十年代多次上過TVB新聞節(jié)目的風云人物。安仔名叫梁安國,能夠在多年前便名震全港并且如今尚有余威,是因為其人其事都夠得上一個“奇”字。
在家打領(lǐng)帶,喜歡瘋狂囤貨,對金錢錙銖必較,這是昔日新聞節(jié)目中安仔給人的第一印象。而他真正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他名字里雖有個“安”字,性格上卻并不愿意與人相安。安仔綽號很多,其中“投訴王”并不是最霸氣的一個,卻足以表明他所擅長的領(lǐng)域。八十年代,安仔一戰(zhàn)成名。燒臘店缺斤少兩,“賣燒肉搭燒骨”,他投訴,對方卻說他“傻傻的”,安仔憤怒,投訴不休,一直投訴到這家店關(guān)門大吉。
無良商販不堪安仔之擾,TVB也見識過安仔的斤斤計較。當年TVB到安仔家采訪,結(jié)束后,安仔因節(jié)目組打了燈,要算電費的賬,讓節(jié)目組報銷。如此難搞的尋訪對象,會不會十足難找?沒想到,安仔得知自己成了方東昇的目標,卻自投羅網(wǎng)。接通安仔的電話,方東昇聽得多說得少,安仔說自己非常好找,到元朗隨便打聽就能尋到,還擺出了自己的另一個綽號——元朗特首。
看來,三十多年過去,安仔不但威風不減,聲名甚至更勝從前。一行人很容易便在元朗尋到了安仔,時光匆匆,昔日的安仔雖自稱安少,卻已見老態(tài),不過他仍舊官仔骨骨,穿著襯衫打著領(lǐng)帶。
到他家中,大家發(fā)現(xiàn)安仔還是那個囤貨狂魔,復活蛋塞滿了一冰箱,西洋參、鮑魚、魚翅、海參都是批發(fā)買入,仿佛要開海味店。
說起自己的生財之道,安仔則搶了方東昇的工作,說出了金句。他患有小兒麻痹,常常跌倒,偶發(fā)交通意外,便常能領(lǐng)取意外保障金,加上綜援,獨居的安仔生活便足夠?qū)捲A恕K麖娬{(diào)自己不是碰瓷,如果是有意為之一定會被收監(jiān),能拿到錢,全是因為:“我是一個容易受傷的男人。”
身體容易受傷,精神卻廉頗未老。安仔搬到元朗后依舊因投訴而聞名,連小巴司機都說他是自己不愿意搭載的客人。不過,方東昇陪著安仔逛了一趟菜場,卻發(fā)現(xiàn)安仔竟然人見人愛,攤販遇到他,都笑臉相迎,買一送三。
是大家都怕了安仔嗎?還真不是。原來安仔用自己的投訴絕學幫過菜場小販們的忙,解決了菜市場溝渠淤塞的問題。攤販們打電話,各部門只會踢皮球,投訴王出馬,則直通高層,問題立馬解決,比找區(qū)議員還管用。
那他是已經(jīng)化身正義使者了嗎?也不盡然。方東昇打電話問了安仔的鄰里,收到的還是一堆抱怨。安仔報復心強,性格又敏感,別人容易和他結(jié)怨,而他用投訴的方式報仇,一定會讓對方叫苦不堪。
《尋人記》向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多面的安仔,并且一步步地為觀眾答疑解惑。安仔為何會如此古怪?方東昇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本質(zhì),投訴其實是缺乏溝通,安仔不但是個容易受傷的男人,也是個孤獨的男人。
安仔獨居,缺親少友,只有一個四哥常約他吃飯。八十年代他還能給一個姓梁的神父傾訴,對方卻已經(jīng)移民澳洲多年。節(jié)目組請來了安仔的四哥一起吃飯,也請來了梁神父和安仔視頻連線。當四哥一邊說著安仔“又可憐又可恨”一邊又說“血濃于水”的時候,我濕了眼眶,當安仔對著梁神父吐著舌頭做調(diào)皮狀的時候,我心中更是又傷感又溫暖。
為了進一步幫到安仔,節(jié)目組還請來了心理醫(yī)生到安仔家里問診,一番長談,醫(yī)生判斷安仔屬于自閉譜系障礙人群,小時候患病又常受人欺負,所以才會如此敏感。投訴,其實是安仔對自己的保護。安仔年紀大了,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醫(yī)生勸安仔遇事可以稍作忍讓,也在鏡頭前告訴大家,面對安仔這樣的人,要放下有色眼鏡,對人要有起碼的尊重,不要說他傻,不要看不起他,一切都會好一些。說“放下有色眼鏡”那句話的時候,醫(yī)生特意拿下了自己的墨鏡,有些幽默,也暖意十足。值得一提的是,醫(yī)生去安仔家前特意打了領(lǐng)帶,而他平時并不打領(lǐng)帶。
這些滿滿人情味的小細節(jié),是《尋人記》這個節(jié)目總是能在不經(jīng)意間打動我的原因。安仔的故事,《尋人記》用了兩集講述。之后的幾集,方東昇尋到了已經(jīng)長大成人卻并未誤入歧途的昔日街童,討論了童年經(jīng)歷對人的影響;尋到了曾苦捱度日甚至有輕生念頭的單親父親,如今也已經(jīng)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尋到了曾在新聞節(jié)目中揭開徙置區(qū)居住困境的阿姐,幾十年后,阿姐變了阿姨,早已遷入新居;尋到了當年在田野間玩耍嬉戲的村童,討論了城鄉(xiāng)教育差異的問題。
尋尋覓覓,尋的是回憶,覓的是情誼,點點滴滴,觀眾看在眼里,也能化作生活的勇氣。我最欣賞這個節(jié)目的一點,是它雖然很有人情味,但卻不會去刻意煽情,反而著力于呈現(xiàn)出人生真實的樣貌。節(jié)目里的主角們,沒有誰完成了戲劇化的逆襲,幾十年前窮苦,幾十年后也并不會大富。街童那集,主角小徐雖然沒有誤入歧途,受家庭影響早早輟學,也是事實。村童那集,上村校的孩子們雖然現(xiàn)在生活都算幸福,笑對過去,卻也的確因為村校的教學水平太差,而在上中學時跟不上學習。
我清楚地記得,第一季里有個小胖子,時過境遷,也沒能減肥,肥仔成了肥佬,似乎一切都有定數(shù)。但《尋人記》的主旨似乎是,承認人生有定數(shù),也鼓勵你我不服輸。很少有人可以逆天改命,但通過努力,普通人可以捱過艱辛,笑對人生的苦難。這就是香港人常說的獅子山精神。講單親父親的那集,有兩位主角。一位父親曾想過自殺,卻還是堅持了下來,撫養(yǎng)子女長大,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另一位父親不但失婚,還失了業(yè),萬難之間,是很多好心人的幫助,讓他渡過了難關(guān)。那集中有位開便利店的阿婆,我印象極深。節(jié)目組尋人,她幫忙到處打聽,后來找到正主,節(jié)目組和主角一起到店致謝,阿婆含淚說,那時候很艱難,大家都艱難,想起往事很想傾訴。阿婆口中的“那時候”,指的是“非典”在香港爆發(fā)的2003年。
我看到此處時,想起許多事情,淚濕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