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A-Lin終于釋出新專的第三首。
從去年的《盡情旋轉》到《我怨》,周期足足拉了4個月。
就算這樣,新專輯也就才發(fā)三首歌。
作為聽眾,真是等到花兒都謝了。
不過,好在新作沒讓人失望。
單看MV,就讓人不寒而栗。
劇情很有電影感,畫面更是刺激至極。
血腥又暴力的場景,官方直接打了碼。
電鉆折磨人。
電鉆致命。
槍殺。
雖然打了碼,但也能猜出一二。
不少聽眾看了也都害怕。
當然,MV中還有一些不太好用文字描述的畫面,大家自行觀看吧。
血腥的劇情設定,竟然出現在國內音樂電影中,倒是新鮮。
不過刺激的畫面背后,其實還是愛情的主題。
MV大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A- Lin是離婚俱樂部主理人,而女主是她一名員工,負責幫別人辦理離婚業(yè)務。
她以手法殘忍著稱,是一名冷酷無情的殺手。
一方面幫別人處理婚姻,另一方面也努力維持自己婚姻。
可誰知自己老公出軌,而且早早跟主理人提出離婚業(yè)務,最終敗在自己擅長的業(yè)務中。
這是慘劇,更是悲劇。
MV意在鼓勵那些在婚姻中不幸的女性,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生活。
A-Lin也在微博做出了自己的闡釋。
“很多感情到后來,從快樂到痛苦、希望到失望、期待到放棄,剩下這樣而已。”
失落愛情的主題,樂壇有太多太多,但MV敢拍成這樣,是極少數的。
解剖完MV,我們再回到音樂本身。
這是艾怡良作詞、作曲。
細品旋律,我想熟悉艾怡良的朋友也能感知到她的痕跡。
這首歌給A-Lin唱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難度極高,情感必須濃烈,氣息必須充足。
A-Lin自己也表示這是她所有作品中最難唱的,需要八個肺才能掌控。
如果有想要翻唱的朋友,建議往后聽。
作品整體制作都有超高質感。
特別是弦樂的使用,擴大了作品空間感。
前奏由鍵盤和弦樂引入,A-Lin用哼鳴做配合。
聽到這里,作品的悲傷格調就已定型。
首句出現后,我被A-Lin完全抓住。
“我哀不哀怨,我閑也不閑。”
相比艾怡良、徐佳瑩,她的音色更加厚實。
同樣是演唱芭樂,A-Lin的處理更加旋律化,也就是說,她把氣完全包裹在聲音之下,并沒有強調氣如絲線的演唱。
艾怡良在安排詞曲對應的過程中,有《Forever Young》的影子。
一字多音的結構,山路十八彎的轉音對A-Lin又是一個極大考驗。
如果翻唱過《Forever Young》的朋友,應該領教了艾怡良的拿手好戲。
這首詞曲的對應設計,就會營造一種糾纏、哀怨的氣氛。
“兩份愛 兩份尊嚴 兩個論點
斷幾萬條紅線,可惜了時間
兩份愛 一份合約 一個屋檐
剩幾萬個爭辯你死我活到哪天”
副歌部分的四個樂句很緊湊,它沒有在句尾停頓,而是直接通過轉音滑到下一個樂句,聽感就比較流暢,情緒也不會出現任何割裂。
歌曲第一段算是在醞釀情緒階段,到了第二遍副歌爽感倍增。
弦樂和定音鼓加入后,瞬間讓作品宏大起來,給人一種劇院式的聆聽感受。
“剩幾萬個爭辯,你死我活到哪天。”
尾聲直接翻高八度演唱,A-Lin的高音直穿云霄。
由于她聲音很渾厚,在與管弦樂宏大音色的配合中,渾然天成。
不過你要說整首歌最精彩的部分,那非過橋段莫屬。
極致的樂曲編排是全曲情緒的制高點,A-Lin的唱功更讓人驚訝。
爆發(fā)力、穿透力都做到無懈可擊,聽眾很容易被她帶入情緒中。
“枉費了我們倆的厚臉皮
我們倆的度假之約
機票都快過期 熱情都快耗盡
我們倆的厚臉皮 我們積累的怨氣
燒 干燒到午夜”
這段我循環(huán)聽了好多遍。
A-Lin的情緒已經完全打開,所有婚姻中積累的怨氣都在這一刻爆發(fā)。
她的演唱持續(xù)推進,樂句間沒有絲毫斷層,弦樂、電吉他、鼓、鋼琴紛涌而上,不給聽眾任何喘息的機會。
層層拔高,刺激不斷,最終燃盡。
這里也有不少觀眾覺得伴奏聲過大,影響聽感。
其實我倒覺得這樣很好,把怨恨的情緒拉到極致。
就像兩人在吵架中,當情緒達到制高點,其實是聽不到對方聲音的,一方已經陷入困境,失去理性,那時的狀態(tài)是極端的,這種樂器的爆發(fā)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合適的。
總的來說,在A-Lin釋出的三首新作中,這首質量最高,旋律的可聽性同樣最佳。
這是一首優(yōu)質情歌,但不知道未來能否擁有《有一種悲傷》那樣的傳播度,我認為它值得被更多人聆聽。
A-Lin發(fā)專輯的消息已經持續(xù)4個月,目前問世的僅3首。
照她這個速度,整張專輯的發(fā)行可能要拖到下半年。
雖然這樣的發(fā)行方式可以拉長宣傳周期,也能讓聽眾關注到每一首作品,從傳播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從專輯概念的角度看,它大大影響專輯本該擁有的藝術性。
聆聽一張專輯就像看電影,它是有故事線的。
可現在發(fā)專輯就像看電影剪輯,雖說一首歌代表一個故事,但丟失了專輯所傳達的更為宏大的故事線。
作為聽眾,有新歌就聽,已經完全忘記歌曲間的聯系,更不會對專輯有整體概念。
長此以往,音樂專輯本該有的藝術性就會被淡化。
雖然覺得有些遺憾,但面對流量的時代似乎也無能為力。
有時我也在想,直接發(fā)行一整張專輯可能已不適用這個時代,或者更為理性的說,不適用那些小流量但又想拔高商業(yè)價值的歌手。
他們甩出一整張專輯,到底能砸出多大水花,又有多少人挨個聆聽?
我想多數人都不會聽完整張專輯。
這就是聆聽渠道多元化所帶來的困擾。
或許對于那些實力歌手,一首首發(fā)行是她宣傳自己最后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