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的樂隊已經(jīng)接近尾聲了,十幾期節(jié)目,我們看了多場音樂節(jié),同時也記住了很多鮮活的人物,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相知相熟。
雖然這個節(jié)目主打的是樂隊,但說實話,純粹從表演上來看,達到樂隊效果的寥寥無幾,很多所謂的樂隊,只能算是音樂組合。不過這也難怪,畢竟大家是臨時湊在一起的,而且彼此的風格差別太大,能在短時間內(nèi)撮合出一個節(jié)目來就不錯了,奢求樂隊的默契實在太苛刻了。
其實這個節(jié)目真正主打的,是大家在組成樂隊的過程中,完成的各種各樣的社交。社交,才是我們最愿意看的環(huán)節(jié)。我甚至覺得很多觀眾是跳過演出直接看選人環(huán)節(jié)的。
其實對于大家來說,這個節(jié)目的社交還是有難度的。首先作為音樂人,大家誰沒有點個性啊?而在彼此的交流中,多多少少會有點棱角之間的碰撞。肯定有很多人,在社交的過程中感覺到彼此的膈應。但是話說回來,也有很多人,天生合拍,不用磨合就能形成默契。比如以下這三對歌手。
一、梁龍,吳莫愁
節(jié)目第一期,吳莫愁和梁龍就彼此看對眼了,雙方都有強烈的合作愿望。而組隊之后,兩人的默契也是肉眼可見的,而且節(jié)目中兩人幾乎沒有分開過。
其實也不難理解,首先,兩人都是東北人,而且還都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一句話也不說就能有天然的默契。而且如果你看過二手玫瑰的演出,就能感覺到吳莫愁和他們在某些地方的契合之處。至少從唱腔上來說,梁龍和吳莫愁都很抓人。
同時,兩人也都是豁達之人,平時都是笑呵呵的,人畜無害。這樣的兩個人,一接觸肯定自來熟,而熟了之后就像親人一樣了。吳莫愁一口一個龍哥,梁龍也是老妹老妹地叫著,這種親密程度是其他人很難效仿的。
二、蕭敬騰,王琳凱
蕭敬騰和王琳凱的結合,完全是無心插柳。最初蕭敬騰最想合作的人是胡宇桐,但是后者選擇了張楚。蕭敬騰在失望之余,和王琳凱走到一起。誰知道,兩人在之后的交往中是如此的默契,不管是音樂上還是生活中都擦出了火花,就像親兄弟一樣。其實蕭敬騰雖然是80后,也30多歲了,但從氣質(zhì)和活力上來說,他和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沒什么太大的區(qū)別。而王琳凱也是活力四射富有激情的年輕人,所以兩人在氣場上很合拍,交往起來完全沒有障礙。
有一期節(jié)目,蕭敬騰突然向大家說,自己再也不想和王琳凱合作了。正當大家以為兩人有什么矛盾的時候,蕭敬騰憋著笑說,因為再合作下去,害怕自己會愛上他。原來,大家都被整蠱了——兩人其實好著呢。
王琳凱回歸蕭敬騰的團隊后,兩人摟抱在一起又打又鬧,旁邊的信詢問別人說,他們之前一直這樣嗎?
是得,一直這樣啊。
三、信,張楚
如果說前面兩對歌手的默契是肉眼可見的話,那么信和張楚的默契,就要憑直覺去體會了。畢竟,兩人一直沒什么交集,直到最后一次組隊,才一起來到金屬兔樂隊,并進行巔峰音樂節(jié)的表演。
但是,交集這么少的兩個人,卻多次隔空表現(xiàn)出心有靈犀的默契。
信是造梗王,梗一個接一個地使出來,而張楚每次都能接住他的梗,甚至有時候和自己無關,張楚也會給他鋪墊。
舉幾個例子。
大家聚餐的時候,信一改之前的胡鬧風格,認真地陳述了自己的新年愿望。而此時,坐在遠處的張楚撲哧一笑,用揶揄的口氣哎吆了一聲,頓時,信營造的虔誠氣氛瞬間破功,全場哄堂大笑。此時信假裝生氣,去找張楚的麻煩,而張楚說,他和信其實是非常默契的,他知道信想表達什么。
其實這一幕,正是張楚,把信的這個包袱完全鋪開了,而且只有他有這個資格去鋪這個包袱。
還有,在最后一次組隊的時候,信向張楚發(fā)出邀請,并且說,請張楚是因為更好的傳承。結果張楚說,咱倆誰打誰小啊?結果信瞬間倒地,但他內(nèi)心是欣慰的,因為這個梗又響了,張楚又接住了。而這個梗,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
這個節(jié)目當中,張楚和信的年紀,排在前兩位。張楚1968年出生,信1971年出生,這兩個老男孩,其實內(nèi)心都有童真的一面。表面看,兩人的性格反差極大。信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凡事都不正經(jīng);而張楚則沉穩(wěn)內(nèi)斂,不事張揚。但也許是年紀相仿,而且都是活明白的人,所以兩人在很多方面都能在第一時間形成默契——你想說什么,想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我都清楚,而且我都能給你配合到位。
所以,表面看,信和張楚完全不是一類人,但和前面兩對歌手相比,這兩個人才是真正的心意相通者。